婴儿出生体重仅有2公斤,只能“趴着睡”
小童(化名)出生时体重仅有2公斤,自出生起就面临重重危机——呼吸急促、困难,在新生儿科治疗半个月后,症状非但未缓解,反而持续加重。即使在经鼻吸氧支持下,仍出现明显三凹征,每次吸气都伴随特征性的呼噜声或鸡鸣音。最令人揪心的是,这个脆弱的小生命只能趴着睡才能维持呼吸。
新生儿科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为小童施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小童的喉部软骨软化,吸气时声门上部软组织向喉内塌陷,引起气道阻塞。
“这是典型的喉软化症,婴幼儿常见的喉部先天性畸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治医师蔡飞解释,多数患儿症状较轻,随着喉软骨自然发育,问题会逐渐改善。先天性喉软骨软化症又称先天性喉软骨发育不良,重度喉软化症患儿可伴有呼吸及喂食困难、胃食管反流、发绀、肺动脉高压或肺心病,甚至窒息死亡。
然而,在半个月的观察期内,小童的呼吸困难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持续恶化。检查显示,其会厌组织塌陷程度加剧,已完全遮蔽声门,几乎将气道堵得严严实实。眼看着小童每一次呼吸都变得愈发艰难,心急如焚的父母再次来到医院,希望尽快开展手术治疗。
对于小童这样的新生儿,该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之前几乎没有为这么小的孩子做过喉软化症手术。”但为了解决孩子呼吸困难等问题,蔡飞慎之又慎,多方查阅资料,为手术做了充足的准备。
在出生不足2个月的新生儿身上经鼻插管
随后,省医院立刻组织新生儿科、小儿内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麻醉科、手术室等多学科专家进行会诊,集合多学科力量确定手术方案。手术开始得并不顺利,在给小童实施麻醉的过程中,麻醉科就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由于手术操作位于舌根及会厌,经口插管会影响手术操作,只能经鼻插管。但在出生不足2个月、体重仅有3公斤、气管直径只有3毫米的婴儿身上采取经鼻插管,难度不言而喻。此外,由于患儿因呼吸困难而长期俯卧,而插管时必须以平卧方式进行,体内肺氧储备少,极易造成缺氧窒息。一系列接踵而来的挑战让麻醉科副主任王志华意识到:“必须争分夺秒建立气道!”
“小童生长发育迟缓,其鼻腔通道狭小,鼻腔黏膜薄,普通导管经鼻气管插管时可能会损伤鼻粘膜导致出血。”王志华与麻醉成员讨论后及时调整策略,最终采用了收缩鼻黏膜、润滑鼻孔以及导管加温软化塑形等方式,小心翼翼地将导管穿过有生理弯曲的鼻腔,期间未造成任何出血损伤。
最终,在麻醉团队及手术室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患儿成功气管插管,全程保留自主呼吸、全程无缺氧,为手术建立了可靠的生命通道。随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治医师蔡飞根据术前治疗方案,在手术显微镜下切除了并发的舌根囊肿,随后在指甲盖大小的会厌上进行部分消融及显微缝合,改变会厌形态。
约1个半小时后,整台手术顺利完成。考虑到小童呼吸道较为脆弱,术后立即拔管可能会引起呼吸道水肿、感染,王志华建议先保留气管插管。术后第5天,小童的气管插管拔出。2周后,小童的呼吸通道已完全通畅,能够正常呼吸、喝奶,再也不用“趴着睡”。
近日,小童在新生儿科住院2个多月后平安出院。
据悉,这是省医院多学科团队成功完成省内首例独立开展的低龄低体重患儿气道手术,突破了该领域的技术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