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2日,三鹿
奶粉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而摄入三聚氰胺是导致部分
婴儿患肾结石的罪魁祸首。9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22家491批次婴
幼儿奶粉检出三聚氰胺,三鹿
奶粉事件正式升级为乳品行业的“三聚氰胺事件”。
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莹告诉本报记者,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国产
奶粉的市场占有率达60%,而到2010年,进口
奶粉已经与国产
奶粉平分秋色。
国产
奶粉主要是因为奶源和人工成本占据很大的优势,价格低廉了很多。当时的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甚至表示,“不用担心洋
奶粉品牌会对国内品牌构成威胁。”
不料威胁转眼来到。“三聚氰胺事件”事件后,国内乳品销量直线下滑。
如今,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多数受访者表示:“宁愿承受洋
奶粉的高价格,也不愿让孩子喝国产
奶粉,因为冒不起这个险。”
有些受访者说得更直白:“洋
奶粉价格高的最重要原因是安全。拿钱买个放心,也觉得值。”“洋
奶粉贵在诚信和品质。”“供求关系决定了洋
奶粉的高价格,三聚氰胺事件导致国产品牌的信誉丧失殆尽。”
家中并不宽裕的李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儿子吃洋
奶粉,手头不宽裕,对
奶粉涨价没办法,但对自己的其他支出有办法,自己少吃点也不能让他吃国产的。”
孙金才说,三聚氰胺事件后,洋
奶粉在国内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得到进一步提高,其提价频率也逐渐增加。
恒天然总裁AndrewFerrier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是中国乳品的高需求推动了乳制品价格的不断上涨。本报记者了解到,今年2月份,新西兰恒天然将每千克乳固形物农户预期收购价提高了0.6纽元,达到每千克乳固形物8纽元的高位。
经济评论家叶檀认为,洋
奶粉涨价的根本原由在于市场供求及其品质,要怪只能怪自己品牌不争气。
叶檀更公开表示,洋
奶粉顶风涨价,根本原因在于国内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极度恐慌。大陆消费者到香港扫货,是这种
奶粉恐慌到了极致的表现。
叶檀说,这是一个简单的市场规则,洋
奶粉价格上涨,并非成品上升或者利润下降,而是在收获信用溢价,试探中国消费者愿意为信用支出多少。只有信用食品获得了高额溢价,中国的企业才愿意付出成本打造信用体系,如果信用一文不值,企业就会视信用如敝屣,从这个角度说,洋
奶粉涨价刺激国内企业,未必不是好事。
“什么时候国人对洋
奶粉的品牌溢价不买账了,其动不动就涨价的行为也就无从谈起了。”叶檀表示。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