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冲上热搜的“爸爸带娃迷惑行为”,简直是一场奇葩百出的盛会。
有的给娃反穿衣服,裤子套头;有的哄娃睡觉,自己先打起了呼噜。
更离谱的是带着孩子出门旅游,结果直接把娃丢在了服务区。
很难不让人怀疑,这些被随地乱扔的娃,真的是亲生的吗?
这些视频的主角既有来自中国的“爸比”,也不乏来自外国的“爹地”。
在带娃这件事上,各国父母的欢乐是相似的。
尽管如此,同一个世界,养娃的方式却各有各的道理。
01 全天守护vs散养带娃
对于刚刚升级的中国爸妈来说,哄睡是一项磨人的功课,为此他们摸索出了一套精细的哄睡流程。
先是“观察敌情”,打哈欠、揉眼睛、扯耳朵,或是困过头的烦躁哭闹,都是施法开始的信号。
然后选择一首舒缓悠扬的BGM,配合轻柔的嘘声,用空心掌轻轻拍打。当然也少不了花样的抱娃姿势,竖抱、横抱、趴式抱,总有一款适合自家娃。
一套流程下来,超长待机的手臂枕头早已失去知觉。但看到宝宝沉睡的脸庞,爸妈总能立刻满电。
和中式的“精细化路线”相比,外国爸妈则让人有种“散养式”带娃的错觉。
其实散养不是放养,只是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习惯。在这个问题上,北欧的爸妈最有发言权。
午休时间的咖啡馆门口,常常看到排列整齐的婴儿车,宝宝们就在零下5度的冰天雪地里呼呼大睡,一窗之隔则是谈笑风生的爸妈。
在北欧爸妈看来,呼吸新鲜的冷空气有利于宝宝的身体健康,能够增强对细菌的抵抗能力。而且睡眠温度不会过热,宝宝的睡觉时间比在屋里也要更长一些。
02 中国妈妈vs外国妈妈
提到生娃,中外母亲 “坐月子”的差异,大众也广为熟知。当年凯特王妃生完三胎不到10个小时,就光鲜亮丽地出现在公众面前,让中国妈妈们大为震撼。
“坐月子”是中国特有的传统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也逐渐变得科学,成为帮助中国妈妈产后更好恢复的护理方式。
而相较于“坐月子”,另一个关于中外妈妈的差异却并不那么为人所知,那就是母乳中营养元素的差异。
例如我们熟知的铁元素,在中国母乳中的平均含量是高于美国的,这也意味着中国宝宝在早期需要从母乳中获取更多的铁。
饮食结构是影响中外母乳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为东亚圈的邻国日本,饮食上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相较我国以内陆为主的地理环境,日本由于临海面积广阔,日常饮食中海产品较多,海产品中丰富的碘元素也表现在日本母乳中,宝宝也就少有碘缺乏的风险。
DHA、ARA这两种脂肪酸都是宝宝脑部发育所需极为关键的营养物质,妈妈日常饮食摄入也会影响母乳中脂肪酸的含量和比例。中国母乳中DHA与ARA的比例为1:1.7,而美国的比例是1:3.16,日本则为1:0.51。
03 中外标准,大有不同
饮食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母乳中营养成分,而我们知道,奶粉是给难以用母乳喂养的宝宝的口粮保障,模拟和贴近母乳是奶粉研制的“黄金标准”。
因此,应该以更贴近中国母乳为第一原则,去选择适合中国宝宝的奶粉。
即将于2023年2月22日正式实施的婴幼儿配方食品系列标准(以下简称:奶粉新国标),就是根据中国母乳研究和中国宝宝现阶段营养需求,向更科学的方向做出了调整,与国外标准对比,更能体现中国标准更适合中国宝宝需求的修订方向。
以铁元素为例,铁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中最多的一种,它参与血红蛋白的构成, 对于早期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也有重要作用。
我们都知道,婴幼儿生长发育非常迅速,3-5个月时体重已为初生时的2倍,而出生6个月左右,胎儿时期从母体储备的铁已消耗殆尽。如果不及时补充,铁缺乏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容易造成缺铁性贫血,影响全身器官及智力发育,导致宝宝免疫力下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缺铁性贫血列为全球四大营养性疾病之一,儿童尤为突出。
研究发现,我国婴幼儿铁缺乏率较高。2010年至今文献中,0-12个月婴幼儿平均铁缺乏率高达36.7%,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显示,我国0-5岁儿童贫血率为21.2%,这一时期的贫血也主要是由于缺铁引起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补充铁的益处同时,也要关注过量补铁的风险。9个月之前的婴儿对过量的铁没有自我调节能力,如果过量补铁轻则会造成恶心干呕,重则可能造成肠胃出血等问题。
奶粉新国标在铁元素标准上做出了调整,横向对比国外标准如下图。
*:美国标准由g/kcal换算而来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新国标1、2段奶粉中铁元素添加量的下限值,都比欧美更高。这是根据我国母乳中铁元素平均含量、婴幼儿缺铁现状等调研结果修订的,更加适合中国宝宝的需求。
除了铁元素外,各国奶粉标准中对于碘元素添加量的规定也存在明显差异。
碘被称为“智慧元素”,是人体代谢和生长必需的微量营养素,也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原料,甲状腺激素能在婴幼儿时期对骨骼、脑的生长发育以及代谢功能有着重要作用。
因而碘缺乏可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进而可能引起呆小症、脑发育不全甚至出现严重的智力障碍。
当然,碘也不是“多多益善”,婴幼儿甲状腺功能发育还不成熟,摄入过量碘容易引发甲减等甲状腺疾病。
在我国,婴儿碘缺乏和碘过量的发生率都很高。数据显示,我国0-12月婴儿碘缺乏率在12%-20%之间,而碘过剩率在12%-26%之间,这就需要更加精准地限定碘摄入量的上下限值。
因此,我们看到,新国标中碘元素的下限标准高于美国和澳洲,而日本四面临海,日常饮食中海产品较多,对于碘元素含量则没有做明确的规定。
*:美国标准由g/kcal换算而来
同样,针对中国居民普遍缺乏的维生素C等营养元素,新国标的规定也比欧盟、澳洲、美国更高的要求。
此外,奶粉新国标还根据中国宝宝现阶段的营养需求调整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成分的指标,提供“中国方案”,更加贴近中国宝宝的需求。
作为国产奶粉的龙头企业,飞鹤长期专注于中国母乳与中国宝宝营养需求研究,坚持以 “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理念打造高品质奶粉产品。
在母乳研究方面,飞鹤作为最早一批“863计划”的参与单位,经过10多年的耕耘,逐步建立地域广、数据大、维度多的中国母乳数据库,确立中国母乳谱系研究和CHMP中国母乳计划两大技术路线。
前者让飞鹤的母乳研究突破了单课题的小样本、横断面数据的局限,后者则勾勒出目前生物学领域国际前沿的研究方法,将母乳看作一个复杂的生物学系统来研究。
飞鹤的科研成果就是这份长期主义最好的例证。两年前,飞鹤通过长达2年的摸索,首次将中国母乳中DHA和ARA的比例精准描述为1:1.7,与美国的1:3.16和日本的1:0.51有较大差异。
基于此,飞鹤也将产品中DHA/ARA的配比设定为1:1.7,相较于新国标规定的上下限更为精准,更贴近中国母源黄金标准。
8月29日,这些新国标产品已经重磅亮相。
这只是飞鹤成果的一隅。最近两年,飞鹤产出大量研究成果,发表了国内首个母乳低聚糖动态变化趋势的系统性综述、首次将中国母乳代谢型与婴幼儿生产发育关联等等,更深入、精细地了解中国母乳,为指导奶粉配方提供理论依据。
未来,飞鹤将继续以中国母乳研究为支撑,用更精准、更适合的配方奶粉,呵护中国宝宝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