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富二代都是不羁少年?上海3名中小学生近日捐出了自己10余年积攒的50万元压岁钱,用于设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青春之光爱心专项基金”。据了解,该专项基金将用于资助特困家庭的中小学生和自闭症患儿,以及患有视、听等障碍的特殊儿童。
目前,该基金已确认首批将资助共30名特困学生和特殊儿童。3名捐赠学生分别是来自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的魏琮泰、杨行,以及来自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的魏启泰。而“00后”、现年14岁的魏琮泰也由此成为上海最年轻的慈善专项基金主任。
魏琮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捐钱最初是父母的意思,但自己和弟弟魏启泰都非常赞同。“以前不知道怎么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同学,今后会在父母和基金会老师的帮助下寻找需要帮助的孩子,去探望他们,关心他们。”
两兄弟的爸爸、专项基金副主任魏宝龙是一位企业家,他表示,“现在许多孩子在优越的校园环境、家庭环境中长大,但我们不希望他们对人自私,对社会冷漠,而是要保有爱心,时刻不忘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
魏宝龙说,考虑到孩子年龄和学习压力,现阶段基金的管理将由家长和孩子共同负责。“但我们要求孩子一定要深入贫困家庭、特殊儿童家庭,让他们了解社会,尝试着解决问题。”
慈善专项基金50万元的设立门槛对孩子们来说过高,不利于把“慈善的种子”撒进更多孩子的心里。针对孩子这个特殊群体,有必要降低“进入”门槛。
为了帮助贫困孩子,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的魏琮泰、杨行同学和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的魏启泰同学毫不犹豫地捐出了积攒10余年的50万压岁钱,用于设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青春之光爱心专项基金”,而现年14岁的魏琮泰也成为沪上年龄最小的慈善专项基金主任。
尽管过去中小学生参与各种慈善公益活动的例子有很多,但拿出自己的压岁钱设立专项慈善基金,这3名中小学生此举颇为罕见。尤其,这3名中小学生设立慈善基金的意识和勇气可嘉。在我国中小学生中“富二代”并不算少,一个孩子攒几十万压岁钱也不是个别现象,他们不一定想到设立慈善基金,即使想到了也不一定有勇气迈出这一步。从这个角度而言,这3名中小学生至少是有钱人孩子的一种榜样。
困家庭的中小学生和自闭症患儿,以及患有视、听等障碍的特殊儿童。
据悉,由于国外的家族基金会很多,孩子们参与慈善基金的例子也很多。我国家族基金会发展刚刚起步,大概只占非公募基金会总数的10%左右,今后我国家族基金会将会越来越多。所以,应该让更多的孩子从小就接触慈善基金甚至管理慈善基金,这既有利于孩子成长,也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
但从上海慈善基金会有关负责人说法来看,孩子们设立慈善基金的门槛明显偏高,该基金会制定的管理办法规定的“起步价”是50万元,这显然把一些孩子的梦想挡在了门外。据了解,国外孩子拿几百美元就能成立小型基金会,而且发展方式多种多样。我们也应该降低专项基金设立的门槛,鼓励多元化发展。
毫无疑问,慈善专项基金50万元的设立门槛对孩子们来说过高,不利于把“慈善的种子”撒进更多孩子的心里,不利于培育更多“慈善幼苗”。因此,要么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孩子们设立慈善专项基金的低门槛,要么各地慈善组织在自己制定的管理办法中,针对孩子这个特殊群体降低“进入”门槛。这样一来,或许会有更多的孩子产生设立慈善专项基金的想法,也会有更多的特困生受益。当然,制度中应明确未成年人管理专项基金的权利。
当然,对于正在上学的孩子而言,参与慈善事业可以作为一种“课外活动”。需要指出的是,这3个孩子目前正在上学,不应该受到外界打扰和追捧,就让孩子们的慈善事业在他们的“小国度”自然成长。